求职者找不到工作,企业招聘不到人才,问题在哪?

2025-05-23

这个现象被称为“结构性就业矛盾”或“结构性错配”,本质上是供需两端的不对称。也就是说,不是没有人、也不是没有岗位,而是“人不对岗,岗不对人”。以下是深入分析:


一、问题的核心:“人岗错配”

✅ 1. 技能错位

  • 企业要的人才技能不匹配:企业希望找到“即插即用”的复合型人才(例如:既懂技术又会运营),但市面上很多求职者技能单一或脱节。

  • 求职者所学非所用:尤其是高校毕业生,大量集中于热门专业,如“管理”“金融”“广告”等,但社会实际缺的是技术类、制造类、服务类人才。

举例:

企业想招一个能独立带项目的中层运营,但应聘者只有实习经验,或者只熟悉“纸上谈兵”的理论,难以胜任。


✅ 2. 期望错位

  • 企业期望:年轻、有经验、责任心强、加班没问题、薪资低。

  • 求职者期望:稳定、有成长空间、工作生活平衡、薪资合理。

结果:双方都“理想化”,导致**“高不成、低不就”**。


✅ 3. 区域与行业错配

  • 工作机会集中在一线城市/核心行业,但人口与求职者在二三线或“非热门行业”。

  • 蓝领岗位缺人严重,但求职者普遍追求“体面白领”职业。

举例:

制造工厂在三四线城市大量缺人,但大学生宁可在大城市送外卖也不愿进厂,形成用工荒+就业难并存。


二、企业端存在的问题

问题说明
招聘要求过高“既要会又要便宜”,不愿培养,只想用现成人才
流程拖沓面试流程多、反馈慢,错失优秀候选人
雇主品牌弱缺乏吸引力,人才不了解或不愿加入
用人机制僵化薪酬机制、晋升通道不合理,留不住人

三、求职者自身的问题

问题说明
能力不足尤其是动手能力、项目经验、沟通协作能力薄弱
认知偏差盲目追求“理想工作”,不愿从基层做起
信息不对称不了解市场需求、行业变化,准备方向错误
心态问题畏难情绪、自我设限、不敢转型或换赛道

四、教育和培训体系的问题

  • 高校教育与社会脱节
    大量专业课程与企业需求不符,“学历”不能等同于“能力”。

  • 职业教育不够强
    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足,导致“蓝领”供给严重短缺。


五、招聘平台与信息渠道问题

  • 虚假信息多:求职平台岗位质量参差不齐。

  • 简历投递效率低:系统筛选+AI过滤,很多简历根本进不到HR手中。

  • 招聘“形式化”:企业有时只是“挂个岗位”,并不急招。


✅ 如何缓解这种错配?

参与方应对策略
企业降低门槛、加强培养机制、优化招聘体验
个人明确方向、积累项目经验、主动提升技能(数字工具、沟通能力等)
高校/培训机构加强实践导向,推进产教融合
政府/平台优化职业信息匹配系统、推动公共就业服务

结语:

“人才荒”与“就业难”并存,不是资源短缺,而是结构错配 + 认知差异 + 机制僵化导致的多重问题。

解决之道不只是喊口号,而需要企业、个人、教育系统共同“下沉”,让人和岗位真正“对得上号”。


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