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节点城市和全国制造业重镇,佛山在2025年的人力资源市场正经历着产业升级与人才结构转型的双重变革。从制造业用工需求到新兴产业人才争夺,从传统招聘模式到数字化人力资源服务创新,这座“中国工业第四城”的人力资源生态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。
根据佛山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的2025年第一季度职业供求报告,制造业仍以52.1%的招工需求占比稳居首位,但用工结构发生显著变化。传统普工需求占比下降,而“物理性能检验员”“模具工”“铸造工”等技能型岗位缺口激增。以顺德区某家电龙头企业为例,其智能生产线改造后,对工业机器人系统运维员的需求同比增长300%,但符合要求的技能人才仅能满足40%的岗位需求。
这种供需矛盾在薪酬层面体现得尤为明显。数据显示,具备初级技能证书的劳动者求人倍率高达3.99,高级职称人才求人倍率达2.51,而同期普通操作工求人倍率仅为1.08。在南海区某机械装备产业园,持有数控机床操作高级工证书的技工年薪可达18万元,较普通装配工高出120%。
随着佛山“20+8”战略性产业集群建设的推进,人力资源需求向数字经济、生物医药、新能源等领域快速延伸。2025年二季度数据显示,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用工需求同比分别增长2.9%和1.81%,其中直播电商运营、跨境电商客服、智能仓储管理等新职业需求占比超过30%。
在禅城区智慧新城,某跨境电商企业为招募具备TikTok运营经验的海外营销人才,开出“底薪2万元+提成”的薪酬条件,仍面临“一将难求”的困境。这种人才短缺现象在人工智能领域更为突出,佛山某机器人企业为组建算法研发团队,不得不将招聘范围扩大至武汉、成都等中西部城市,并提供住房补贴、股权激励等综合待遇。
面对产业转型带来的挑战,佛山人力资源服务业正从传统中介服务向全链条赋能转型。截至2025年7月,全市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346家,营收突破200亿元,形成“一园多区”的产业集聚格局。其中,智联招聘等头部企业设立的华南区域总部,年服务企业超5万家次。
数字化创新成为行业突破口。顺德区某人力资源科技公司开发的“技能图谱”系统,通过AI算法匹配企业需求与劳动者技能数据,使招聘效率提升60%。南海区推出的“粤港澳大湾区人才服务云平台”,整合了港澳青年创业补贴申领、技能提升培训等20余项政务服务,累计服务港澳人才超2万人次。
为破解“人才瓶颈”,佛山在2025年推出“人才新政23条”,构建起涵盖引才、育才、留才的全周期政策体系。对引进的战略科学家团队,最高给予5000万元资助;对制造业紧缺的“数字工匠”,提供每人每年2万元的技能提升补贴。在住房保障方面,新建人才住房2.3万套,符合条件的博士可免费入住人才公寓。
这些政策效应正在显现。2025年上半年,全市新增技能人才4.7万人,其中高技能人才占比达38%,较2024年提升6个百分点。在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服务创新创业大赛上,佛山参赛项目数量位居全省前列,涵盖AI招聘、灵活用工、职业心理测评等多个前沿领域。
站在“十四五”规划收官之年,佛山人力资源发展面临双重使命:既要满足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能人才需求,又要抢占新兴产业人才制高点。这需要构建“政府引导、企业主体、院校支撑、服务机构协同”的生态系统。
具体而言,需重点推进三项工作:一是深化产教融合,推动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与美的、碧桂园等龙头企业共建“订单班”“现代学徒制”;二是打造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,建设覆盖全市的“智慧就业”平台,实现岗位需求与求职意愿的精准匹配;三是优化人才服务生态,在医疗、教育、文化等领域提供国际化配套,增强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。
当制造业的“硬实力”与人力资源的“软支撑”形成合力,佛山这座“万亿工业强市”必将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迈出更坚实的步伐。